“录取通知书”不该沦为大学营销噱头
发布日期:2025-08-16 13:39    点击次数:108

近日,一高校录取通知书礼盒成了"千金难求"的稀有之物。据报道,中国海洋大学向被录取的学生赠送了包含一枚装着南极海水的水滴形吊坠在内的录取通知书礼盒,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称其为"全网最浪漫的录取通知书",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否过于奢华。

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愈发华丽,从镶嵌宝石到AR技术,从立体雕刻到非遗工艺,造价不断攀升,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这种现象折射出高等教育在品牌营销方面的焦虑与迷失,令人深思。

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向新生发出的第一份正式邀请函,承载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更寄托了学生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在当下这个追求眼球经济的时代,一些高校似乎将其变成了营销工具而非文化载体。

从设计理念来看,这些豪华礼盒往往注重视觉冲击力、艺术性和话题性,而非实用性和教育内涵。例如,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采用紫砂材质制作而成;另一所大学则将通知书设计成古董瓷瓶造型,并附上定制钢笔和印章套装等。这种过度包装的行为折射出高校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浮躁心态。

从成本角度看,这些豪华礼盒的价格令人咋舌。据报道,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礼盒标价达5000元至1万元不等;还有学校推出限量版藏品,价格更高。高昂的成本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负担,也引发了公平性质疑。

奢华录取通知书的危害性显而易见。第一,加剧教育焦虑。当家长看到孩子收到如此昂贵且"高级"的大学录取通知时,往往会认为这是一所精英化程度极高的学校,从而对普通中学投入更多金钱进行包装和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扭曲了教育价值观。

第二,制造教育不公。高昂的成本使得只有富裕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些豪华入学礼盒,而中低收入家庭则只能选择普通版本或没有额外礼物。这无形之中在学生之间制造了一种新的"起跑线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三,误导人才价值观。当录取通知书成为一种奢侈消费符号时,它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认为进入名校就意味着拥有特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入学外在待遇而忽视内在成长。

第四,挤占教育资源。据估算,一所中型大学每年仅用于制作豪华礼盒的费用就可能达到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这笔资金本可以用作师资建设、学科发展或改善教学设施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投资。

真正的大学文化应该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学术追求上,而非入学仪式的外在包装上。从历史维度看,我国古代书院就有"登第恐为名利客,退隐恐是山水人"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北大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承。

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需要长期坚持和扎实投入。录取通知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有多么奢华精美,而在于它能否传递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

改变这一现状,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回归教育本质。高校应该将资源重点投入到师资建设、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而不是在入学仪式上大做文章。录取通知书应当简明扼要地传达学校的基本信息和欢迎之意即可。

第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高校管理层应制定合理标准来评估学校的形象塑造工作,避免盲目追求表面效果而忽视内在品质建设。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核各类校园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和实际效用。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如果确实需要在入学仪式上体现学校特色,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增加物质成本。比如可设计具有历史内涵的文化体验项目,而非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物品包装。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可以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倡导简约实用的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理念,同时鼓励高校探索更有创意且更具价值感的文化传承方式。

大学真正的声誉来自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而非一时的营销噱头。豪华通知书的流量再大,也无助于吸纳真正的人才;朴实无华的书信更能传递一所学校的真性情与文化内核。希望各高校能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录取通知书设计上保持理性克制,让这份"第一礼物"回归其本质功能——向新学子传达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敬畏。